中国健康网 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 注册会员| 登录本站 中国健康网
热门搜索: 中国古代 瘀血
首页 > 健康大学 > 正文
更多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2020-08-17 来源:未知 编辑::ldh 阅读
什么是血瘀

血瘀即瘀血,古称之为积血、蓄血、恶血、干血、死血、败血、衃血等。如《灵枢·水胀》云:“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灵枢·贼风》说:“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血气凝结。”《金匮要略》也说:“产妇腹痛……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血瘀的含义大致概括为四个方面: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1.血液运行不畅,郁滞或停积于脏腑或局部组织之小。如高白细胞数白血病引起的肺泡一毛细血管阻滞综合征等。

2.血液不循脉道,妄行脉外,又未流出体外之血,如脑溢血、眼底出血、外伤瘀血、皮下出血斑等。此皆为离经之血。《血证论·瘀血》云:“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断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祛瘀为要。世谓血块为瘀,清血非瘀,黑色为瘀,鲜血非瘀,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白血病及血小板减少症之出血,皆为离经之血,形成血瘀。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3.污秽之血,为血液成分异常或受感染后所致。如败血症、高脂血症之血。

4.血管本身和血液凝固性升高的病变。如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出现的心肌梗塞,过敏性紫癜等。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病因病机

1.情志内伤

情志过极则令气病,如怒则气逆,影响气血的周流畅行而形成瘀血。如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中说:“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又郁虑可令气滞,初病气分,久则延及血分,形成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医学入门·腹痛》说:“瘀血痛有常处,或忧思逆郁而得。”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2.脏腑病变

心主血脉,为血液循环之动力,心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脉,故可导致血液停滞而生瘀。如《灵枢·经脉》说:“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肺主气,宗气积于胸中,为十二经运行动力之始,故肺气虚,可使经血运行不畅而瘀。如《素问·调经论》说:“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则血泣气去。”脾主统血,脾虚统摄失司,则血液妄行,而成瘀;肝主疏泄,主通调气机,调和气血,故肝郁气滞,可导致血瘀。如《灵枢·百病始生》说:“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肾为原阴原阳所系,肾虚则可导致气虚血虚,五脏六腑皆虚,因而气血运行无力而致气滞血瘀。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3.感受外邪

六淫之中以寒、热之邪易形成瘀血证。寒为阴邪,具有凝聚收引的性质,血遇寒则凝滞不通,而成瘀。《素问·调经论》说:“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泄,不泄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灵枢·痈疽》也说:“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通。”

热为阳邪,热盛则煎熬津液,易使血液粘滞,经脉瘀塞而致瘀。《重订广温热论·清凉法》说:“因伏火郁蒸血液,血被煎熬而成瘀。”《圣济总录·论痉非胎毒》也说:“毒辣内瘀,则变为瘀血。”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4.各种出血

由于种种原因致肌肤或内脏出血,血无直接通路外徘,即可留而成瘀。既或出血之后有路可排,亦可因辞然止血而成瘀。《血证论·淤血》说:“……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

5.外伤

各种外伤,诸如闪挫扑跌,坠落撞击,皆可致脉络破损出血致筋。《杂病源流犀烛·跃扑闪挫源流》说:“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因所壅而凝聚一处,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常见证候

1.痛

中医认为“不通则痛”,瘀血阻滞经络,阳气阴精不得通行,肌腠筋骨失养,故见疼痛。瘀血疼痛的特点是剧痛,久痛,刺痛,痛有定处,痛而拒按,活动后疼痛加剧。《血证论》说:“瘀血在经络脉腑之间,则周身作痛,以其堵塞气之往来,故滞碍而痛。”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2.出血

瘀血内积,气血流行不畅,致血不循经故出血,因而有“妇女宿有瘀症,漏下不止”之说。《血证论》云:“失血何根?瘀血即其根也。”

3.烦渴

阴津充足,津液蒸腾化气,滋润周身四肢百骸,故口不渴。血载气行,若血瘀,气亦滞,气滞则敷布无能,水谷精微不得散布周身,故见烦褐。《血证论》说:“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名曰血渴,瘀血去则不渴矣。”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4.肌肤改变

瘀阻经络必形于外,若外伤则局部红肿青紫;若瘀于内,则气机不利,血行不畅,故见唇舌青紫,皮肤有瘀斑;瘀血久留,则精血不能濡养肌肤经脉,而见肌肤甲错,面色黧黑无光,或见胸腹青筋暴露,蜘蛛痣等。《素问·调经论》说:“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金匮要略》说: “病人胸满,唇萎舌育,必有瘀血。”《医林改错》也说:“青筋,非筋也,现于皮肤者,血管也,血管青者,内有瘀血也。“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5.癥积

积块的形成多与血瘀有关。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说: “无论何处,皆有气血,气无形不能结块,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

由于血瘀而可形成多种病证,以上为常见临床表现。其他如痹证、痈肿、痛经等亦都与血瘀有关。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辨证论治

因为瘀血正在病位上有“表里“之分,在表现上有“寒热”之别,在病性上有“虚实”不同,在总的方面说,瘀血证有阴阳两大类,因而必须按中医辨证原则如八纲、脏腑、气血等进行辨证。

活血化瘀是治疗瘀血证的基本原则。活血化瘀治法具有调畅血行,活血通络,祛除瘀滞的作用。单独以血瘀为病机的瘀血证,治以活血化瘀即可。除血瘀外,兼有其他致病原因或病理变化者,则需将活血化瘀治法按具体情况配合其他治法,才能更有效地治疗各种类型瘀血血证。目前列举的活血化瘀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1.温经活血法

对于因寒邪入侵,阴寒内盛而引起的瘀证,可配以此法,以达到温运通达的目的;常用药如桂枝、细辛、高良姜、麻黄、白芷、吴茱萸、乌药等。代表方剂如温经汤、没药除痛散。

2.解毒活血法

应用于温热病及内外痈肿等引起的热证瘀证。常用的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连翘、黄连、黄芩、黄柏、栀子、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败酱草等。代表方剂如仙方活命饮、解毒活血汤。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3.凉血化瘀法

应用于感受温热病邪,病情严重,热入营血,血因热瘀所致的瘀证。常用的清营凉血药如犀角、生地、玄参、牡丹皮、连翘、丹参、赤芍、郁金等。代表方剂如犀角地黄汤、犀地清络饮。

4.行气活血法

适用于既有气滞又有血瘀的瘀证。延胡、川芍、郁金、姜黄等为血中之气药:可优先配合选用。气滞较重者,尚需配以枳实、木香、乌药、茴香、佛手、厚朴、薤白等理气行气药。代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5.攻下逐瘀法

适用于中、下焦血瘀实证,以及瘀证而见腹部胀满拒按,脉实有力者。常配以大黄、芒硝等。代表方剂如玉烛散、桃仁承气汤。

6.益气活血法

适用于气虚不足以运血而发生的瘀证,以及瘀证日久而有气虚表现者。常配以黄芪、党参、白术、黄精、五味子。代表方剂如补阳还五汤、二味参苏饮。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7.养血活血法

适用于兼有血虚表现的瘀证。当归、丹参、鸡血藤、三七等,可作为首选药物。血虚较甚者,还可配以熟地、阿胶、枸杞子、制首乌等。代表方剂如桃红四物汤、圣愈汤。

8.滋阴活血法

适用于温热病及杂病中阴律亏虚、血行瘀滞的多种阴虚血瘀之瘀证。常用药物如生地、麦冬、天冬、玉竹、石斛、女贞子、旱莲草、黄精等。代表方刘如玉女煎、通幽汤。还可根据病情配合增液汤、天王补心丹、沙参麦冬汤、一贯煎、六味地黄丸等方剂。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9.温阳活血法

适用于阳气虚衰、运血无力的阳虚证。因肾阳为人身之元阳,故主要配以温补肾阳的药物,如附子、肉桂、鹿茸、淫羊藿、补骨脂、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等。代表方剂如急救回阳汤。

瘀血是什么?中国古代是如何临床处理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推荐 打印 | 作者:ldh | 阅读:
姓名:
评价:
最新评论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申请加入- 用户投稿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