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网 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 注册会员| 登录本站 中国健康网
热门搜索: 大学生亚健康
首页 > 健康大学 > 正文
更多

教育:课堂浸润,让师生全身心投入!

2020-02-13 来源:未知 编辑::ldh 阅读

教育:课堂浸润,让师生全身心投入!浸润课堂是一种师生全身心投入的教育形式,一起来看看它的构建模式,或许能给大家带来有益的启迪!

(一)确立民主平等的浸润师生关系

课堂中存在着多种关系,比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等等。在传统课堂里师生关系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这与传统课堂的技术思想和技术取向有密切的关联。传统课堂是一种“认知课堂”或称“智力课堂”,它以开发智力为要务,以挖掘“潜力”(潜在的智力)为目标。这样,那些与智力目标相符的东西得到了加强,而与此不相符的东西则受到技术控制。因而在这种课堂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对等的。教师既是知识的中心又是权力的中心,学生则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浸润课堂中也存在上述诸种关系,但是通过对“中心”的消解,各种浸润因子之间不再是一种主体与客体、中心与边缘、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关系。浸润课堂中的民主,主要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就是说在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要求被尊重的权利,都有自由表达自己思想观点而不受压制的权利。所谓浸润课堂中的平等,对学生而言指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与其他学生同样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对师生关系而言指学生与教师之间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如果非要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也只能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所谓平等中的首席,指教师应该成为与学生处于平等关系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而不是专制者。

教育:课堂浸润,让师生全身心投入!(二)构建互动对话的浸润课堂交往

教与学是课堂活动的中心。传统的观点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教师在课堂中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传授学生知识,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品格的行为。在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观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学就是教师这个主体认识和控制学生这个客体以发展其智力,培养其技能,使其将来能做一颗有用的“螺丝钉”。在这种传统的教学观中,教师是中心,学生是边缘,教学就是处于边缘的学生围绕教师这个中心展开各种活动。教师是舞台的焦点、是主宰,学生是附庸,教学就是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始终的过程。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只能学多少,一切决定权都在教师的手里,而且教师这个无所不在的权力中心还随时监视和控制任何与达成教学目标不一致的行为,“规训与惩罚”是实现教师威权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这种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的经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表演着“独角戏”,而学生们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只是充当着看客,甚至是“睡客”。在这种课堂中,创造性并不是一个值得褒扬的词,因为教师要求于学生的不是创造性,而是能记住“标准答案”,会做题!在浸润课堂中,教与学仍然是师生,特别是学生获得发展的主要途径。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浸润课堂中的教学实质上是一种交往教学。这种交往教学观主张,教学的实质应该是交往基础上的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而不仅是知识的授受。一般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但是基于整体性思想,我们认为不应把教学仅仅简化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为课堂中的各浸润因子之间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而不是一个单向的、分割的系统。拿教学来说,首先,浸润课堂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的目标是为了每一个个体的整体发展,就是说不仅使学生生成健全的精神,而且还使学生的身体获得健康的发展,而绝不单单是使学生在智力方面获得发展。其次,在浸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完全是“施教者”,学生也不完全是学习者,因为教师与学生各自的经历不同,这种不同的经历构成了各人的“个人知识”,而这种“个人知识”也是课堂中整体课程的一部分。

教育:课堂浸润,让师生全身心投入!所以,教师要想更好地教育学生必须做到“教育者必先受教”,在某些方面向学生学习;而学生除了向教师学习外,同时也可以是同伴学习的指导者或“施教者”。至于互动与对话,浸润课堂教学观认为,也不能只满足于形式,不能只把它当作是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形式上的互动与对话只会造成虚假的互动和对话,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还是老一套。这种形式上的互动和对话是旧课堂范式在向新的课堂范式转变时的不成熟的表现,也是新旧课堂观转换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最后必然要被实质的、有深度的和自由的互动和对话所代替。这种实质的、有深度的和自由的互动和对话不能被仅仅当作实现某种目的的手段,因为对于教育而言,教育的目的就在这种实质的、有深度的和自由的互动和对话中达成了,而不是说在这种互动和对话的尽头别有一个独立的目的在那里等着人来实现。这是因为,“在教学中交往具有意义的自足性。它源于人的精神需要。发展不是外在于交往过程的一个目的,它存在于交往过程之中。交往的根本意义不在于获得某种认识论意义的‘主体间性’,而在于展示、发现和发展自我,在交往中获得个人的完整性和全面发展。”

(三)创设和谐共生的浸润课堂环境

课堂是师生共同演绎生命意义的舞台,一个和谐、共生的课堂环境是师生完整生命得以自由成长的前提和基础。浸润课堂中的环境创设既包括文化环境,也包括行为环境以及心理环境。

1.浸润课堂中的文化环境创设

课堂中的文化环境创设包括物质文化环境的创设和精神文化环境的创设。物质文化指物化的和符号化的文化成果,这是一种表层文化环境;精神文化指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这是一种深层文化环境。课堂中的物质文化环境包括教室、课本、教育教学设施等,这种文化属于“显性文化”或“硬文化”,其特点是可以在长期的浸润中不知不觉地影响人的行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对此的生动写照。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所以,在创设浸润课堂文化环境时要尽可能地调动各种物质文化的积极方面,比如创办班报、墙报、将教室布置得有生气活力等。浸润课堂中的精神文化环境包括学生个体的个性发展、知识结构和思想境界,学生群体的相互关系和精神风貌,以及师生间的融洽度等,这种文化属于“隐性文化”或“软文化”。创设浸润课堂中的精神文化就是要凝聚课堂中的各种力量,形成既有个体独特性、心情舒畅,又有集体观念、众志成城那样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

2.浸润课堂中的行为环境创设

行为环境创设也是浸润课堂环境创设整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中存在着行为的多样性,这些多样性的行为共同组成一个行为系统。在这个行为系统中,有相互促进的行为,也有相互矛盾、相互冲突的行为,如何协调这些行为使之朝向有利于整个系统的方向发展是浸润课堂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课堂的行为系统中,最主要的是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教师行为一般就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其中包括镇静行为、启迪行为、讲授行为、演示和演算行为、辅导行为、沟通和交流行为。学生行为主要指学生的学习行为,其中包括感知与认知行为、意识与非意识行为、保持行为、渴求行为、沟通行为和竞争行为。在传统的课堂中,由于学生间的学业竞争和人际交往等而带来的行为冲突以及由于要求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等而带来的师生间的行为冲突,使课堂教学充满紧张的气氛,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在浸润课堂中,由于教育目的的改变,教师不再是为教而教,学生也不再是为学而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统一的,教中有学,学中有教。创设这种行为环境的关键是,要让教师认识到课堂教学经历就是自己生命历程的一部分,就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同样,也要让学生懂得,课堂学习不仅是学习一种知识,更要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与别人相处。只有这样,师生双方才能协调彼此的行为、相互合作,共同融入到课堂中去。也只有这样,一个和谐、共生的课堂才能真正构建起来。

3.浸润课堂中的心理环境创设

心理环境创设是浸润课堂环境创设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课堂中的人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因而在心理上也是各不相同的。这些多样性的心理之间形成一个由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的心理场,这种张力在一定的界限内是合理的,但如果超过某种限度就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另外,在传统的课堂环境中,学生还在学业和升学这两座大山的外部重压下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因此而中途辍学,有些学生则因为不堪来自父母和教师的重压而自杀。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甚至包括小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心理亚健康状态。有研究表明,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中学生亚健康状态的形成则受学校、社会、家庭、自然及自身心理状态等多种因索的影响。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业最繁重、课程变化最多的时期,激烈的学习竞争和严酷的升学压力给中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浸润课堂观认为,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危机,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重新审视教育目的,也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目的虽指向未来,但却必须先立足于现实。学生的生命存在和健康发展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这就是最大的现实。无视这一点的教育便是异化的教育,无论这种教育以何种宏大的理由出现,都必须加以抛弃。其次,学生家长在对子女的期待上要把握一个“度”,不要把自己美好的一厢情愿强加在他们身上,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毕竟做一个健全的人要胜过一个只会学习的“好学生”。其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知教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以情动人,与学生平等相待、和谐相处。其四,学生自己也要端正学习观、交友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最后,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室,让心理老师定期给学生上心理辅导课,并且随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尽量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总而言之,浸润课堂培养的是这样一种人:他/她既是一个身心和谐、充满自信和朝气的人,又是一个能与他人、与自然共生、共融的人。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已经成为人类传递文明成果、更新文化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可以说,正是由于教育才使人得以为人。所以,古往今来无数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都对教育寄予厚望,希望通过教育来矫正社会的偏差乃至医治社会的痼疾。无论他们的想法是一个乌托邦还是真能治病疗伤的药方,人们都无法否认教育对整个社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和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在变得越来越大。因此,研究教育就是研究人自身何以存在、如何存在以及如何更好地存在。自制度化教育确立以来,课堂便成为落实教育目的、达成教育理想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离开课堂,离开课堂中的鲜活生命,就容易使教育变成“宏大的叙事”,变成少数人用来把玩的语言游戏,而原本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教育,对于普通人来说却“须仰视才见”,因而有必要实现教育研究上的“课堂转向”。另一方面,从本真的意义上说,课堂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不是外在于自己的身外之物,而是自己真真切切生活于其中,并且在其中放飞理想、实现生命价值的地方。因此,构建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就成了所有问题的关键。根据本文的研究,以往的课堂大多是一种技术课堂,强调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控制和塑造人的肉体乃至精神,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这种课堂充其量只是教人如何去“占有”,而不是如何去“生存”。浸润课堂理念的提出是对传统技术课堂理论的一种超越,它试图用浸润的精神来改造课堂。在这种浸润课堂中,由于消除了技术的负面影响,所以课堂中的自然浸润、文化浸润、心理浸润和行为浸润得以确立,这样,各浸润因子之间便形成了一种真正的和谐、共生关系。浸润课堂应该成为未来课堂的价值取向。

热门标签:大学生亚健康(9)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推荐 打印 | 作者:ldh | 阅读:
姓名:
评价:
最新评论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申请加入- 用户投稿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