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网 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 注册会员| 登录本站 中国健康网
热门搜索:
首页 > 孕婴保健 > 正文
更多

我的孩子该吃保健食品吗?这5个陷阱要小心!

2019-12-13 来源:未知 编辑::ldh 阅读

文:陈珮雯

我的孩子该吃保健食品吗?这5个陷阱要小心!

正常的婴、幼儿补充保健食品,对健康不一定有帮助!医生及营养师们皆强调,器官发育未成熟的学前儿,保健食品补充失当,还有可能造成肝、肾等器官的负担,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反而徒增伤害。

即使是台湾保健食品学会,也不建议针对正常的孩子使用保健食品或营养补充品。台湾保健食品学会秘书长、成功大学生命科学系特聘教授张素琼解释,所谓正常的孩子是指,生长曲线值在三~九七%之间,而且没有剧降或剧升现象的孩子。

但是,在亲子社群网站,保健食品一直是妈妈们热烈讨论的话题:小孩过敏吃益生菌能改善过敏症状、喝鸡精可以增加活力、吃鱼油会变聪明、补钙牙齿就长得好、乳铁蛋白有助预防肠病毒⋯⋯

营养其实重质不重量,只要平日饮食均衡,不偏废某一种食物,不用吃多,孩子就能长得好。“而父母对保健食品的热情,其实反映了对孩子健康的高度期待,”荣新诊所副院长丁绮文说,就像为了课业补习,保健食品是家长想帮孩子的营养补习。

补充,从三大营养素着手

不过,补习是补充的概念,有不足才需要补充保健食品,爸妈若真的想帮孩子补身,医生与营养师建议,可从铁、钙、维生素D等三个营养素着手:

一、铁,每日摄取量不少于两份

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小儿科主治医师余俊贤指出,台湾南部曾做过小规模调查发现,一岁宝宝即出现缺铁性贫血。台湾卫生署也曾调查发现,台湾两岁以下幼儿的铁质摄取量偏低。

余俊贤说,美国曾有研究结论,铁质不足,会影响宝宝日后的学习力。耕莘医院营养师李佩霓表示,缺铁的孩子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肌肉协调能力差等问题。每天豆、奶、鱼、肉的摄取总量少于两份(一份约成人三根手指头面积)的幼儿,即容易缺铁。

不过,市面上少见单卖铁剂的营养补充品,除非至医院抽血确诊血色素不足,否则医生也不建议让幼儿直接补充铁剂。

铁质的来源从天然食物摄取就足够。余俊贤建议,母奶宝宝若无特殊饮食过敏现象,可以在四~六个月大时即开始补充辅食。因为一岁时宝宝的体重可达出生时的三倍,光靠母奶中的铁质含量,不足以应付宝宝急速的生长需求。

富含铁质的食物包括红肉(如牛肉、猪血)及深色水果(如葡萄、樱桃)。李佩霓提醒,含铁食物不要与高钙食物并食,否则这两种营养素的吸收,会同时在身体内互相竞争,降低身体铁质的吸收。要让铁质吸收率好,则可以多吃富含维他命C的食物。

二、钙,奶制品中含量多

台湾卫生署的调查曾发现,台湾学前儿的钙质摄取量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李佩霓认为,应是宝宝断奶后,奶制品的摄取量减少导致。加上坊间不断提出奶类是主要过敏原之一,也影响爸妈让孩子食用奶制品的意愿。

三、维他命D,帮助钙质吸收

这是美国小儿科医学会的建议。维他命D的作用是促进骨骼生长、帮助钙质吸收。市面上同样没有销售纯维他命D的营养品。余俊贤说,家长可以选择综合维他命,但要注意剂量,即使是儿童维他命,一天以一颗为限,吃多无益。因为水溶性维生素如B群,会随水分代谢出体外;而脂溶性维生素如A、D、E、K容易堆积在体内,幼儿肠胃、肝、肾等器官发育都未成熟,堆积体内反而有中毒的风险。

我的孩子该吃保健食品吗?这5个陷阱要小心!

(Photo by takacsi75 @ flickr)

选购的五大陷阱

一场塑化剂风暴,从饮料烧到保健食品,书田诊所小儿科主任医师陈永绮指出,尤以益生菌、综合维他命的“塑”害最为严重,也因而唤醒大众对食品来源安全性的重视。

选保健食品,专家提醒爸妈,小心掉进以下五个陷阱:

一、品牌大不见得好,要看制造厂,可优先考虑合格GMP药厂出品。

张素琼指出,不少营养补充品是品牌业者自行设计配方、采购原料,再请工厂代工制作成锭剂、粉剂等各种形式。许多问题就发生在代工厂的质量管理。因此爸妈选购时,不要迷信品牌大就是好,还要看产品的制造厂、制造产地、厂址及工厂属性(食品厂或药厂),并可优先考虑合格GMP药厂制造的产品。药厂在厂房环境、制造设备、制作过程都是药品级的管理,检验标准比一般小食品厂严格。

在台湾,食品厂的设立与管理并不严谨,不少食品加工还是家庭式工厂,保健食品除了原料、制程,保存的方式也会影响质量,不具规模、未经严格把关的工厂所制造的产品,确实存在风险。

目前台湾有GMP药厂的认证,更严谨的认证还有CGMP(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这套标准是欧美先进国家的制药标准,主要是确保药品从原料、制程到成品,每一步骤都经过严格的把关。

小儿科医师周怡宏说,渠道也是一种质量把关。爸妈可以考虑有临床使用经验,即医生或医院也在使用的健康食品。医院使用或医院药局销售的保健食品,至少会经过医院的专业把关,即使质量不是绝对,但相对一般药局显得更安全。

二、吃多不见得健康。

营养素也要“总量管理”,产品应该标示食用量对应每日营养标准摄取量的比例。

以美国某厂牌的营养补充品为例,外包装上写着:“一至十岁儿童饮用约一千三百毫升,即可百分之百符合美国环保署国家研究委员会(NAS—NRC)每日饮食建议摄取标准对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

张素琼表示,每个国家都会订定其国人或幼儿的饮食指南,不同年龄、性别,对各种营养素有不同的摄取量标准,超过上限,反而会造成身体的负担,长期甚至可能导致疾病。

因此,补充保健食品时,要和日常饮食做营养素“总量”的管理。例如孩子每公斤体重一天需要的蛋白质约为十六公克,若保健食品中已富含蛋白质,在一般饮食又多吃了高蛋白质的食物,一天的蛋白质总摄取量可能就高于幼儿饮食指南的上限,而蛋白质摄取过多,会对肝、肾造成负担。

三、保健食品也有不健康的添加物。

为了让各种成分组合成业者所要销售的产品型态或口感,如锭剂或胶囊、甜味或香气,制程中不免使用所谓的添加物。添加物的成分及来源,有可能是人工合成、天然、色素、涂料、调味剂。有些无害,但有的可能对健康造成危险,如综合维他命为了让口感好吃,必须添加起云剂,却没想到原料商竟以塑化剂替代。

四、科学调查证明的功效只是统计上的数据,不代表适合你家的孩子。

为证实保健的功能,有些保健食品业者会提出动物、人体实验证据。不过,余俊贤说,有效的研究必须进行大规模的人体实验,但儿童是最难进行人体实验的受试者。有些实验必须长期抽血追踪,基于儿童人权的考虑,一般人体实验不会特别针对儿童,因此,坊间真正有儿童人体实验数据的保健食品并不多见。就算真的有儿童人体实验数据支持,张素琼认为,那也只是统计上的意义,代表对多数的受试者而言有效,认定的有效范围是统计上大多数人。

可是,人体有个别差异,营养品对每个人的影响存在着营养素与基因交互作用的差异。以成人为例,有些人一天吃六颗蛋,也不会有高血压、胆固醇;有的人一周只吃一颗蛋就可能胆固醇过高。

五、医生代言不代表质量有保证。

不论电视或平面媒体,常可见医生、营养师替保健食品背书,但台湾卫生署提醒,保健食品不是医事人员代言就代表好。余俊贤也说,医生与营养师皆有领域专业(Domain Knowhow),有时代言的保健食品其实和其专业无关。而且,依法规定,医疗工作者是不能从事广告代言的行为。

★版权所有,转载请加注作者及出处,出处为亲子天下微信公众号(微信号:cn-parenting)

热门标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推荐 打印 | 作者:ldh | 阅读:
姓名:
评价:
最新评论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申请加入- 用户投稿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