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网 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 注册会员| 登录本站 中国健康网
热门搜索: 居民 途径
首页 > 养生常识 > 正文
更多

有效提升居民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2020-10-22 来源:未知 编辑::ldh 阅读

  群众自救互救是最有效、最及时的灾害救援方式。目前,我国群众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意识和技能存在明显不足,暴露出科普教育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政府、社会和公民需要联动起来,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社会应急管理科普基金池等多元化科普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创新多种安全科普形式等措施,提高我国安全科普教育水平。

  我国是各类灾害事故多发频发的国家。灾难一旦发生,受灾群众的安全意识与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直接关系到群众生命安危和财产安全。提升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突发灾害时能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从而全面提高社会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产生种种问题和不足的原因

  在历次重大灾害事件的救援过程中,由于群众安全意识匮乏,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技能不足,“盲目无措、不会自救、不敢互救、害怕错救、因救致残”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反映出目前我国在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科普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科普教育普及率不高;二是缺少规范、权威的综合性科普教材;三是缺乏专业性较强的科普师资队伍;四是缺少互动体验式的科普场所;五是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有待加强。产生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救互救能力不足。

  自救能力是指人们在遇到意外伤害事件时能够自己进行止血、包扎、脱离危险环境等自我保护行动的能力;互救能力是指灾害事故现场人与人之间相互救护的能力,主要技能包括止血、包扎、搬运和心肺复苏等。在我国,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群众接受自救互救或医疗急救培训的比例约在 1%—3%,而部分发达国家公众接受培训的比例相对较高,如法国的比例为 40%,德国的比例为 80%,日本的比例达到近 90%。在灾难性事件中,我国伤亡人数偏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群众的安全意识不足或缺失,一些人常常身处危机之中却无知无畏,由于思想准备和知识技能不足,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手足无措。

  (二)科普作品质量不高,可读性不强。

  在汶川特大地震五周年时,有关部门对科普类图书的发行量做过统计,全国出版科普类图书高达 8423 种,出版科普书刊 1036 种,出版总册数达 1.17 亿册,发行报刊 3.85 亿份,理论上根据统计可得知平均每万人拥有科普类书刊约为 2800 份,但事实上远达不到这个比例。当下,人们十分关心生存环境和生命安全,但涉及安全问题的科普书刊出版规模和市场份额并不高,说明科普作品的质量、适用性和可读性有待提高。

  (三)科普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多年来,各级政府在科普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由于科普教育工作者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与该领域相关的业务知识与技能,且不易出成果,常常是高不成低不就,导致科普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能够稳定从事科普研究、科普作品创作、科普产品创新等方面的人才更是相对匮乏。因此,科普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保证科普工作质量和效果,也缺乏创新驱动的力量。

  (四)基层社区防灾减灾科普工作难以推进。

  2008 年汶川特大地震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国务院将每年的 5 月 12 日确立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并要求各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群众通过媒体和图书等多种科普宣传途径对灾害的发生及危害有所了解,但由于灾害是偶发性的小概率事件,很多居民存在侥幸心理,防灾减灾意识薄弱。突出表现在只有极少数的居民家中配备有应急物品,大多数居民没有储备应急物品的意识;很多人安全防范能力较低,面对灾害和突发事故时惊恐无措。其主要原因是很多社区的防灾减灾科普工作难以推进,一些社区工作人员的认识程度不足,主动性差,只限于口号宣传,不开展专题讲座、参观展馆等常规宣传活动;有关部门对社区安全工作指标没有做硬性要求约束,社区干部和居民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社区定期组织开展自救互救培训与应急避险演练的要求难以落实。

  提升群众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的路径与措施

  基于以上原因,建议采取政府、社会和公民联动的方式,全面动员,多措并举逐步提升全民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一)完善法律法规,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目标要求落到实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反复提到“安全”问题,并强调“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是党中央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的要求,也应当成为每位公民的自觉行动。因此,加强安全教育,提升每位公民的安全素养和能力是实现以人民

  安全为宗旨的目标要求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政府是公共安全素质教育的主导者,要提高全民安全素养和技能,对公众的安全教育应做到有 操教学,开展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演练等方式法可依、有法必依。因此,要使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安全科普教育全面、规范、有序地推广,必须有相应的法制保障。

  (二)建立多元的科普教育经费投入渠道。

  目前,受地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安全科普教育程度不均衡。越是老少边穷地区,自然灾害的风险等级往往越高,而群众能接受到的安全科普教育知识反而越少。要促进安全科普教育工作的均衡发展,必须建立多元的科普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建议建立社会应急管理科普基金池(见图 1),由科普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单一模式,向政府、社会和市场投入的多渠道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投入,建立科普经费和资源配置机制,并适度向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倾斜,以改变这些地区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安全知识不充足、不均衡的局面。

  (三)借助社会力量推动社区自救互救知识普及。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经过 10 余年发展,我国应急志愿者队伍规模已达到 1.1 万余支,近 70 万人,从业务素质到专业技能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许多队员接受过专业培训,有的还考取了国家承认的紧急救援员证书、红十字急救员证书等,具备一定授课和组织实操训练的能力。为加强对社区居民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可借助社区平台和应急志愿者队伍的装备和人才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应急志愿者队伍有计划地开展社区居民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等多方面的培训。

  (四)将自救互救能力培养内容有序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

  发挥义务教育优势,由政府主管教育部门牵头部署,把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通过理论授课,教具演示、现场实操教学,开展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演练等方式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这一做法有助于实现“安全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目标,让孩子们终身受益。还可以通过小手拉大手等活动,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从而带动社区和整个社会,使安全科普知识和技能在全社会更广泛传播。

  (五)加速安全科普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安全科普教育是一项面向全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它对提高公民科学素养、识别和化解安全风险、减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能力的科普教育培训,要达到培训效果,需采取知识讲授和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就要求教师有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因此,要提升群众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首先应加速安全科普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条件让他们能够去专业的培训机构接受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保证专业教师知识全面、技能熟练、演练经验丰富,以确保对社会公众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建议开展优秀科普教师和科普团队的评选和推介活动,打造顶级科普专家队伍。

  (六)创新安全科普教育形式。

  一是要统筹发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利用好科普读物等传统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体,注重版面设计、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创新。发挥好新媒体巨大的受众和阅读量优势,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手机客户端等互联网形式将相关内容推送给受众,但要抓好关口准入,注重内容和知识点的准确性。

  二是要适度发展科普展览业、科普旅游业、科普休闲娱乐业。编制与这些业态相融合的安全科普规划,将安全教育贯穿在日后新建公园或娱乐场所等公共设施建设之中,以带动科普用品、产品以及科普设备、设施的创新发展,包括 VR、AR 等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摆脱以往单调、呆板的表现手段与形式。同时,也能改善目前互动体验式科普场所不足的现状,不断满足公众对安全教育的需求。

  三是要扶持应急避险、自救互救体验式场所的建设。应急避险、自救互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战性,仅凭书本中了解到的知识,不经过实际的模拟训练难以掌握。政府应从政策和资金层面扶持体验式场所的建设,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安全科普场所的规划、建设和完善等工作,让更多的人通过这种集知识性、教育性和互动体验式的培训方式,更好地掌握应急避险与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普及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增强应急避险意识,面对突发灾难时,能够正确避险和自救互救,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每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急避险、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涉及千家万户的安全,涉及社会的安全稳定,相信在以最大限度减轻因灾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标下,在政府、社会和全体公民共同努力下,通过完善科普教育法规体系、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速科普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强化科普资源的科学配置、大力推进防灾科普启蒙教育等措施,我国群众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一定能再上一个新台阶。(作者陈莉系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教授;作者贾思萱单位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来源: 《中国减灾》杂志

热门标签:居民(4)途径(3)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推荐 打印 | 作者:ldh | 阅读:
姓名:
评价:
最新评论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申请加入- 用户投稿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