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网 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 注册会员| 登录本站 中国健康网
热门搜索:
首页 > 柴米油盐 > 正文
更多

农村人常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

2020-01-07 来源:未知 编辑::ldh 阅读

我国的俗语文化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成为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一部分,在岁月的长河中俗语也在不断的衍生,而之所以农村俗语能传承了千百年之久未被遗忘,是因为俗语汇集了东西南北之长,承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俗语的魅力也在于能让人们从三两句的话语中领悟出许多人生哲理,和学习到一些书本上不能学习到的知识,总的来说俗语具有,言短意赅且通俗易懂,富含哲理且郎朗上口。以下这两句老话不知道农村的小伙伴听说过吗?你认为这些老话有道理吗?

农村人常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

一,种地最怕九月风,做人最怕老来穷

九月是黄叶凝露成霜时候,九月更是金色的,农田里到处倒映着金黄的色彩,每年的九月份,正是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成熟的季节,对于农民来说九月也是丰收的月份。这时候如果刮风,对农户来说可谓是“致命的伤害”,半熟不熟的庄稼如玉米会被刮倒,即使成熟了也会让一些农作物脱落如大豆,同时这个月份也是耕种的季节,都知道农民种植农作物需要较好的墒情,这样农作物才能更好的发芽成长,而刮大风会对土壤的墒情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农民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九月刮风。

农村人常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

“做人最怕老来穷”,是指人在年轻时,为了家庭,为了子女,为了生活等等的琐事耗尽了钱财,而到老之后由于身无分文,加上人老之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已经没有了赚钱能力后,担心成为家庭的负担,心里担心被人嫌弃或者子女不孝顺。在农村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也确实存在有,农村向来是以“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年轻时把全部重心放在子女的身上,到老了却被“抛弃”。类似这样的老话还有“谷怕午时风,人怕老来穷”。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些情况,老农认为适当节约一些,"集谷防饥"也是可以的。

二,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借米不借柴”说的是:在农村还有句老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为首,说明其重要性。不得不说,柴在农家的地位,真是太重要了。记得儿时在农村,家里的东屋三间,里面除放些农具,全部用来堆柴火。而当时在农村,就两件事,干农活,砍材捡材。如果没有柴,生米做不成熟饭。在老百姓的眼里,如果谁家来借米都会乐于帮助,即使自己缺粮少米,但不能没有柴烧。记得多年前,为了安全起见,各地建起了标准规范的引火柴供应站, 听说要清理烧柴,有的农户把烧柴码到仓房里,藏到地窖里,躲避清理。可见柴在农户心中的重要性。

农村人常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

“借衣不借鞋”说的是:关于这句老话有2个版本的说法,其中之一是,人们对借鞋比较忌讳,老话常说“宁试人家棺材,不试人家新鞋”,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人们对鞋子的另一种“感情”,一种是心里面的忌讳,一种是担心别人的脚气传染自己,而衣服就没那么多讲究了。第二种说法是古代的农耕社会,穷人们穿的鞋基本上都是用草、麻、葛编织成履,鞋子比较便宜随手都可做,没有借的必要。

农村人常说:“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什

以上这些老话不仅能让人们从中领悟出一些人生道理,更能从老话的言语之间联想到过去之事,我想这就是老话的魅力。

热门标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推荐 打印 | 作者:ldh | 阅读:
姓名:
评价:
最新评论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申请加入- 用户投稿

Power by Dede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