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健康网 首页| 收藏本站| 网站地图 | 注册会员| 登录本站 中国健康网
热门搜索:
首页 > 柴米油盐 > 正文
更多

原创丨柴!

2019-12-13 来源:未知 编辑::ldh 阅读


原创丨柴!


柴米油盐酱醋茶,在老百姓这居家必备的七件事中,柴竟排在了第一位,然而,柴真的比米还重要?当然不是,其实这是个误解,柴字不过是沾了汉字中平仄音韵的光,这样读起来上口而已。但是,柴的地位绝不容小觑,打我记事时起,主持家政的外婆每每说起自家日子的窘迫,就会有一句口头禅:唉,咱这日子,愁完锅上头的还得愁锅下头的。这里说的“锅下头的”就指的是柴,也可以称柴禾、柴草等。

那么,在我们这样的小镇上生活,居民们做饭烧水究竟都烧些什么呢?从严格意义上讲,就是草。为什么去掉了柴呢?大家都知道,汉语中的柴字更多的时候指的是木柴,这对小镇上的居民来说,几乎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这样一来,人们要解决“锅底下”的问题就需要多条腿走路了。有人力的家庭可以到荒地上割刈、捡拾,不具备这种条件的就要去市场上买,我家的情况就属于后者。草的种类大体上就有茅草、沟渠边芦苇和农作物秸秆等。特别是秋冬之际,有闲的农民就用一种称作“耙子”的工具在收割后的农田里或荒场上,将农作物的枯枝败叶和杂草收集起来,老百姓称其“耙搂”,外婆就最喜欢烧这种草,说它容易分拣,而且燃余存有较长时间的底火,老人家就常常利用这种余热,把红薯或土豆埋在灰烬中烧熟了给我吃,那效果、香甜与今天街角处卖的烤山芋一个味道,成为我儿时最甜蜜的回忆。

在那特殊的年代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一种柴草,它极具地方特色,这就是稻皮(壳),我们是农业县,全县几十万亩土地多半是水田,稻谷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副产品就是稻皮,当年科技欠发达,谈不上综合利用或深加工什么的,稻皮的主要用途就是当柴草烧。就是这么一宗不起眼的东西,正好解决了老百姓煤炭紧张、柴草缺少的尴尬。可是,要将这物美价廉的燃料从生产地运输到家里却并非易事,因为它需要解决包装、运输、储存等诸多环节的问题。

首先说包装,那是需要几十条标准麻袋,普通人家根本没有,有的也是千疮百孔,所以谁家轮上这样的情况就得张家借、李家找,东拼西凑,实在凑不上就要采取周转的办法,即先运一批倒在家里,腾出空袋子拿回去再用,麻烦之大可想而知。如果说麻袋还有的可借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运输工具对人们则是更大的考验,因为当时那种称为“排子车”的胶轮人力车非机关单位莫属,老百姓个人绝不购置这种生产资料,所以就要动用或开发各种人情关系去向公家单位借用。应该说,这要比借麻袋的难度大多了,因为一用就要大半天,很难打准这个时间差。记得那时母亲就经常找附近的一家蔬菜商店去借,每次都要给那管事的人一包“永红”牌香烟。至于想到把稻皮在打米机的出口处灌入麻袋的情形,酷热、刺痒、窒息,堪比渣滓洞的酷刑,考虑到尊严,不去细说也罢。

六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国家开始向城镇居民有计划按人口地供应煤炭,人们的家庭能源结构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主要标志就是从原来茅草型软燃料变成了煤炭型的硬燃料。这期间形成的一道风景便是进入冬季烤火期,指标煤的供应数量较平时翻番,且时间相对集中,与其说买煤干脆不如说抢煤。不久,煤炭供应中型煤的出现,茅草就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煤球所产生卡路里的效能,蜂窝煤使用中的便捷,将老百姓的生活推高了一个档次。特别让人欢喜不已的是蜂窝炉子如果管理得当,竟可以燃烧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也不灭,一旦灭了,便可请邻居烧红一块生煤夹到自己家的炉具中,省却了重新燃点的许多麻烦。一俟进入八十年代,煤制气与天燃气的普及彻底逼退了煤炭的使用,家庭主妇们喜气洋洋地欢呼炊事劳动进入了当年李瑞环市长所说的“老太太一掰就着”的燃气新时代。

本文系海河网原创稿件,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海河网。欢迎关注并按规则转载!

热门标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收藏 推荐 打印 | 作者:ldh | 阅读:
姓名:
评价:
最新评论

网站简介- 广告服务-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 申请加入- 用户投稿

Power by DedeCms